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宣布全面加征“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并将这一天称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
由于特朗普此次加征的“对等关税”无视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经济学人》将其称为“Donald Trump’s mindless tariffs(特朗普的无脑关税)”,并在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4月5日刊)封面(除亚洲版外)上使用“Ruination Day”狠怼特朗普自诩的“Liberation Day”。
那什么是“Ruination Day”呢?其实含义倒不复杂,也就是“毁灭日”,不过其内涵却并不简单。
从词源上来看, ruination 与熟词 ruin 同源,两者都源自于拉丁语 ruina (倒塌、坍塌、翻倒)。虽然两者作名词都可以表示“毁灭、毁坏”,但 ruination 较 ruin 而言,常作正式用语使用,侧重指毁灭的行为、过程或原因,强调主动的破坏力或不可抗拒的命运,通常与自然灾害、战争、经济崩溃、道德堕落等重大灾难相关,更具文学性并带有强烈的戏剧、夸张或讽刺色彩,多见于文学作品、宗教文本或修辞性表达。比如:
- 道德沦丧
moral ruination - 赌博导致他倾家荡产。
Gambling led to his financial ruination.
因而 ruination 也被用来表示“毁灭或毁坏的原因或祸根”。比如:
- 傲慢常是希腊悲剧中英雄陨落的原因。
Hubris is often the ruination of heroes in Greek tragedies.
而将 ruination 一词在拼写上进行拆解的话,不难发现“Ruination Day”还可以看成是“Ruin-nation Day”,也就是“灭国日”,这与本周《经济学人》封面配图上特朗普用锯子在美国地图上大肆破坏的场景十分般配。
最后更有意思的是,《经济学人》在解释本期封面时,还在末尾不失冷嘲热讽地另起一行写道:
We called it Ruination Day. We were being generous.
我们称之为“毁灭日”,算是够客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