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经济学人》封面这个词谈以色列的狂妄自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本周《经济学人》封面这个词谈以色列的狂妄

Hubris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3月29日刊)封面(中东和非洲版)上出现的一个单词:

Israel’s hubris

从拼写上来看, hubris 是一个与常见单词 debris (残骸、碎片、破片;残渣、垃圾、废弃物)有着相同结尾的单词,两者可以一并联想记忆。

从词源上来看, hubris 一词最早出现于1884年,逆构自形容词 hubristic (傲慢的、狂妄的、自大的、自恃的)或者直接由希腊语 hybris 进入英语而来。

而在希腊神话中, 希腊语 hybris 主要指的是凡人挑战神权的行为。这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也就意味着过度自信或傲慢的英雄试图超越人类局限性而开展的肆无忌惮的暴行(wanton violence),必然遭到神罚或者天谴(nemesis)。

于是英语中的 hubris 起初便是指古希腊悲剧中激怒诸神(provoke the wrath of the gods)并最终导致自身毁灭的“傲睨神明、狂妄野心”。

从这个概念出发, hubris 进而发展出现在的主要含义指“傲慢、狂妄、自大、自恃”,通常表现为对自身能力、地位或判断力的过度自信,无视法律、警告、客观限制或他人意见,并最终导致自身下台、失败、受罚、死亡或毁灭,多用于书面、正式或批判性语境,含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比如:

  • 那个政治狂热分子因为狂妄自大而受到了惩罚。
    The political zealot was punished for his hubris.

再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封面标题,它的意思即:以色列的狂妄自大。

之所以本周《经济学人》聚焦于以色列的狂妄自大,是因为这个一年半前还显得脆弱(vulnerable)的犹太国家,现在却在军事上猖獗(militarily rampant),并且随着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失去美国盟友的约束,它更需要智慧来践行自我克制。否则无视现实风险,必将招致反噬和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