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Backlash 是本周《经济学人》(2025年1月11日刊)标题为“How far will Donald Trump go to get rid of illegal immigrants?”一文中出现的一个单词:
Those initiatives quickly lost momentum, however, owing to legal setbacks, institutional resistance and a public backlash.
从其拼写上不难发现, backlash 就是由熟词 back + 小站(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推送过的 lash 双拼而来,其字面意思即“向后猛击”。
而从词源上来看, backlash 最早出现于1815年,起初用在机械领域表示“后冲、反撞”,特别是由于不稳定的负载而产生的车轮间的反作用,通常呈现出突然且猛烈的倒退运动或反应。进而 backlash 也被用来拓展指“轮齿隙”以及齿隙所造成的“游移”。比如:
- 轮子如果装得不准就会发生游移。
If a wheel is not true, it will have backlash.
从这个概念出发,等到了1929年后, backlash 常被用来引申喻指“强烈反对、激烈抵制”,常作单数使用,也就是大量民众对社会或政治上的发展、趋势或变动所表现出来的突然且强烈的负面反应。比如:
- 男性对女权主义的激烈抵制
the male backlash against feminism - 临时联合政府正面临着选民对新税项的强烈反对。
The provisional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facing a backlash from voters over the new tax.
那么回到上面《经济学人》的句子,其句意也就是说:然而,由于法律上的挫折、体制上的阻力和公众的强烈反对,这些举措很快就失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