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Feeling Varies with Scenery and Verbal Expression Arises from Feeling.
情志随着自然景物而变化,文辞则由心中的情志而生发。自然物象和社会生活图景激发主体的情志,从而诉诸文字。由南朝刘勰(465?—520)《文心雕龙·物色》提出。该术语揭示了文学构思时主观情志随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图景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刘勰关于情、物、辞三者的关系论源自哲学和语言学上的言、意、象关系的命题,但有其特殊的内涵:就学术文章和应用文写作而言,先在心中形成意义,然后用合适的言辞表意,即使涉及到某些物象或场景,亦是用言辞说明,目的在于说明既有主旨,通常不会存在意义随事物或场景变化的情况;而文学创作则是表现主观感受的过程,所以会随时根据依外物而变化的感情来安排文辞。刘勰的这一论述既揭示了文学发生的原理,又解释了文学构思的特征,表明了六朝文学的创作自《文心雕龙》开始上升为理论上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