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
Liangzhi (Conscience)
“良知”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含义可从哲学内涵、思想源流和现代意义三个层面理解:
一、哲学内涵
-
本然之知
-
指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即“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尽心上》)。
-
例如:见孩童坠井时自然产生的恻隐之心,无需后天教育。
-
-
善恶准则
-
王阳明发展为“良知即天理”,是内在的是非标准:“知善知恶是良知”(《传习录》)。
-
-
实践指向
-
非抽象理论,而是必须付诸行动的“知行合一”,如王阳明所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二、思想源流
-
孟子首倡
-
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奠定性善论基础。
-
-
王阳明升华
-
心学体系中将良知视为宇宙本体:“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传习录》),人人皆有但需“致良知”(通过实践恢复本心)。
-
-
中外对话
-
西方哲学中康德的“道德律令”与良知有相似性,但儒家更强调直觉性与践履性。
-
三、现代意义
-
个体层面
-
对抗功利主义,提醒人坚守道德底线(如面对诱惑时“凭良心做事”)。
-
-
社会层面
-
成为公共讨论的话语,如“知识分子的良知”“企业的社会良知”。
-
-
跨文化价值
-
被译为“innate moral consciousness”,成为儒家伦理普世化的重要概念。
-
经典例证
-
历史:文天祥就义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体现良知对行为的支配。
-
当代:医生坚守医德、记者追求真相,常被称为“职业良知的体现”。
“良知”概念至今仍是中西方伦理学对话的桥梁,也是普通人道德实践的内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