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为何说中国因《黑神话:悟空》爆火成“猿”?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田间小站

路透社为何说中国因《黑神话:悟空》爆火成“猿”?

近日中国首款3A游戏(AAA game,读作“Triple-A game”)《黑神话:悟空》(Black Myth: Wukong)一经上线便火爆全网,引发众多关注。路透社也紧跟热点,发布了一篇标题如下的文章:

China goes ape over culture-boosting 'Black Myth: Wukong' video game

这个巧妙的标题一眼看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受到 go bald (变成秃头、谢顶)、 go vegetarian (变成素食者)、 go grey (日渐花白)等表达的影响,很容易将标题开头的“China goes ape”误以为是“中国变成猿”。

那么有的小伙伴就会犯嘀咕了,路透社你这几个意思?就算骂人也得搞清楚孙悟空是个猴(monkey),而不是个猿(ape)啊。

要说猴与猿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非常相近,只不过猿比猴大,且没有尾巴和颊囊。因而猿通常也被俗称为猿猴,比如明代鸿篇巨著《西游记》(the Ming dynasty epic "Journey to the West")里提到的“混世四猴”中,除了孙悟空这只“灵明石猴”外,还有一个“通臂猿猴(gibbon)”。

这在英语里也不例外,从词源上来看, ape 一词起初就是用来泛指“猿”和“猴”,直到16世纪20年代出现 monkey 一词后,才开始在动物学中专用 ape 表示“猿”,即一种没有尾巴的大型灵长类动物,包括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猩猩(orangutan)和长臂猿(gibbon)。但是在学术领域之外, ape 依然可以泛指“猴”。

由于猿猴无尾且与人相近,所以 ape 也被翻译为“无尾猿”和“类人猿”。反过来若是将人类当做一种物种来看的话,那便可以称之为没有被毛发全身覆盖的“裸猿(the naked ape)”。

猿猴不仅外观类人,而且看到人后还会笨拙地模仿人类的动作,因此 ape 进而引申指“模仿者、学样的人”以及“粗野笨拙的大汉、傻瓜”。比如:

  • 这个傻大个既愚蠢又轻信。
    This big ape is both foolish and gullible.

将这个概念用作动词时, ape 相应在英式英语中表示笨拙地“模仿、学……的样子”,以及在美式英语中表示为了取笑而“模仿、学……的样子”,常作贬义词使用,多意味着对优秀原作的放肆、无创意或笨拙无能的仔细抄袭。比如:

  • 他没能完全吃透她的方法,所以只是一味地模仿她。
    He failed to fully assimilate her method, so he merely aped her.
  • 他们过去常模仿那个宽容的老师的北方口音
    They used to ape the lenient teacher's northern accent.

讲到这里,难道路透社是说中国在拙劣地模仿谁吗?其实不然, go ape 是一个源自美国俚语的英语习语,因为猿类相较人类而言在情绪上很不稳定,试想一下大猩猩在情绪激动时跳来跳去捶胸顿足的样子便知,所以字面意思为“变成猿”的习语 go ape 实则用来喻指变得“激动异常、如痴如狂”以及“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常用搭配 go ape over/about sb/sth 既可以指为某人或某事变得极度兴奋或热情,也可以指为某人或某事表现出极度或无法控制的愤怒、好斗或不安。比如:

  • 为一个大美女神魂颠倒
    go ape over a knockout
  • 我迟到了2分钟,结果盖尔中校暴跳如雷。
    Lieutenant Colonel Gale went ape because I was 2 minutes late.

再回到上面路透社的标题,虽然具有同类含义的表达很多,但由于 ape 可以指“猴”,所以选用 go ape 这个习语可以巧妙地与主题《黑神话·悟空》实现一语双关。整个标题的大意也就是说:中国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黑神话:悟空》电子游戏激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