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常用术语 | Big Mac index 巨无霸指数

Big Mac index
巨无霸指数

A light-hearted guide to whether currencies are over- or undervalued, invented by The Economist in 1986. The index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power parity—the notion that in the long run exchange rates should tend to equalise the prices of goods in different currencies.
《经济学人》1986年发明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指南,指导人们判断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该指数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即从长远来看,汇率应趋向于使不同货币的商品价格相等。

拓展学习

巨无霸指数是由《经济学人》于1986年9月推出,此后该报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数。该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 Burgernomics (汉堡包经济)一词。

在2004年1月,《经济学人》推出了 Tall Latte index (中杯鲜奶咖啡指数);计算原理一样,但巨无霸被一杯星巴克咖啡取代,标志著该连锁店的全球扩展。

在1997年,该报也出版了一份“可口可乐地图”,用每个国家的人均可乐饮用量,比较国与国间的财富;该图显示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经济学人》之所以选择巨无霸汉堡包,因为它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且在各地的制作规格基本相同,让这个指数可以简便且相对比较准确的反映各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新一期的“巨无霸指数”发布于2007年7月5日,结果显示,巨无霸汉堡包在中国的售价最低。该指数显示,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货币被高估的则大多是欧盟的边缘国家,比如冰岛、挪威和瑞士。

《经济学人》的“汉堡包指数”虽然得出人民币仍需大幅升值的结论,但他们同时也表示,其实这个指数用来对比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时,更能说明问题。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低收入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